来到墓穴旁,张总对李淑贤说:“这个就是您10天前选定的位置,您看,底部是混凝土,周围是岩石,用钢筋和水泥浇筑在一起,这样不易发潮,也非常安全,您看,您有什么意见?”说完,张总顿了顿,等待着李淑贤回答,此时,李淑贤心情太凝重了,她已回答不出来。
溥仪死后葬到了哪里?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在北京病逝,享年61岁;两天后,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对于如何安葬,周总理做出了指示:1.由爱新觉罗家族决定;2.家属可以选择在革命公墓、万安公墓和其他墓地的任何地方安葬或者寄存骨灰。同时,周总理还亲切地问溥仪的家人:“需不需要建设一座坟墓?溥仪是清朝的最后一任主人,他的身后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他死后会葬在哪里呢?2.他的家人是怎么回答总理的问题的?3.他的家人又会以什么方式安葬他呢?4.第一次安葬完,家人为什么又要将他迁葬呢?下面,三悟频道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段充满辛酸、惊喜、悲剧和曲折的安葬、迁葬故事,尤其迁葬事宜很具有戏剧性。
一、一个价值5元的骨灰盒是他的归宿,“北京八宝山公墓”是他的“第一站”溥仪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不仅是在他活着的时候,在他死后亦是如此。他去世时,正赶上特殊时期,在那个年代,大环境的氛围不允许为他开追悼会。因此,溥仪的妻子李淑贤和弟弟溥杰及其爱新觉罗家族婉拒了“特赦建造漂亮坟墓”的好意,表示坚决拥护新中国的规定,所以,就在溥仪去世两日后,他们选择了“火化”。
在当时的环境下,别说贵重的物品了,就连一个高档的骨灰盒,也难以买到。于是,溥仪的妻子李淑贤用5元钱买了一只十分普通的小骨灰盒,将溥仪的骨灰小心翼翼地装进这只小骨灰盒里。火化后的第二天,经过溥仪家人们的商议,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了“八宝山人民骨灰堂”。李淑贤认为,将溥仪的骨灰盒安放在这里,溥仪就能与人民大众在一起,这样,溥仪就不会感到寂寞。
不过,安放在这里的骨灰盒有很多,一排一排的摆在了木架上,差不多有两层楼那么高,好在,溥仪的骨灰盒正好安放在了骨灰堂大厅的中央,这个位置,李淑贤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八宝山人民骨灰堂不会只安放溥仪一个人的骨灰盒,还会安放其他人的骨灰盒。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里的骨灰盒越来越多,溥仪的骨灰盒存放期也快到期了,李淑贤非常担心、同时也不忍心自己丈夫的骨灰盒有一天会被深深埋没在角落里,所以,她对此事犯了愁。
就在她一筹莫展时,一件“好事”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她身边,暂时消解了她心中的担心。二、时隔13年,一场“迟到”的追悼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他的“第二站”1980年5月29日下午,在政协礼堂,全国政协为溥仪补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并为溥仪更换了一只高档的大骨灰盒,与此同时,与溥仪一起补办追悼会的还有“王耀武”和“廖耀湘”。
溥仪的骨灰被安放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副室,这一间房间比人民骨灰堂的面积更大,而且,这里种满了绿树鲜花,环境比较优美安静,空气也比较清新。同时,溥仪生前的同事杜聿明也“住”在这里,所以,溥仪可以与他做邻居,并不会太寂寞。以上几点,让溥仪的妻子李淑贤非常满意,也比较放心。但是,十几年之后,李淑贤已到了古稀之年,此时的她,心事越来越严重,她不断裁思:“我和丈夫溥仪没有儿女,我百年以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盒呢”?三、溥仪的骨灰盒何去何从?香港富商“张总”的出现,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一日夫妻百日恩,作为溥仪的第5任妻子,李淑贤对溥仪也算是尽了夫妻之情。
对于自己百年后,谁来照顾溥仪的骨灰,李淑贤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所以,她就打算购买一块坟地,先把溥仪和谭玉龄的骨灰安葬进去,将来再将自己安葬进去,而这里提到的谭玉龄就是溥仪一生之中最爱的女人。可是,这个愿望一直难以实现,直到一位香港富商的出现,才让李淑贤看到了希望,这位香港富商就是“张总”。张总通过熟人找到了李淑贤,耐心地与李淑贤商量起为溥仪迁葬的事情。
他告诉李淑贤:“李阿姨,我在河北易县创办了华龙皇家陵园,占地面积300亩,就在光绪皇帝的崇陵北面,这个地方山青水绿、柏翠松苍,非常适合安葬,您可以考虑将溥仪先生的骨灰安葬在这里。”张总提到的光绪皇帝的崇陵,就是在清西陵内,至于他说的华龙皇家陵园,其实并不在清西陵内,只是和清西陵挨着,而且,华龙皇家陵园是一座人民性的陵园,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选址,即便是一位普通老百姓。
其实,在溥仪死后,陆陆续续的有很多人找过李淑贤谈过此事,甚至,还有人表示愿意赠送墓地,可是,都被李淑贤婉拒了,她认为这样做并不合适。因此,对于张总的提议,李淑贤起初并没有在意。可是,面对李淑贤的无动于衷,张总并没有灰心,他继续耐心地解释道:“李阿姨,清西陵先后安葬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华龙皇家陵园,他就可以和他的父亲光绪挨着了;而且,李阿姨,您放心,一切费用由我来承担”。
李淑贤听到这里,就问张总:“溥仪与你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你为什么愿意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你建设的陵园?”张总听后,不急不慢,侃侃而谈,他从溥仪的历史地位、影响、经历等角度,向李淑贤表达出自己对溥仪各种不幸的同情,并一再表示自己会承担全部费用。但是,这些“场面话”还是没能完全打动李淑贤,直到李淑贤问清楚最后一个问题,她才有了一些动心。
李淑贤问道:“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好处呢?”面对这个问题,其他富商可能会说“没有好处”、“我只是一片好心”等虚伪的话,可是,张总不同,他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是经营陵园的,当然希望提高陵园的知名度,如果溥仪先生能安葬在我的陵园里,将来肯定会给我带来一些收益”,说完,他又补上一句:“即便将来没有收益,我也觉得很值得。
”张总此话说得很直白,一点儿也不虚伪,而且丝毫没有唱高调的意思,这让李淑贤增加了好感,尤其是信任感。李淑贤听后,也亮出了自己的底线,她对张总说道:“如果你张总说做这件事完全是为我李淑贤好,那我就不信了;你现在说做这件事对你的事业有好处,我倒觉得挺符合情理,而且,我也能完全理解了。”说完,李淑贤又转移了一下目光,像是在回首往事,说道:“我嫁给溥仪,他死了,我就开始守寡;这一守也有20几年了,我什么都没有,就有这个骨灰盒。
如果我把他交给了你,我就什么都没有了。”接着,李淑贤又将目光转移到张总身上,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今天就算初步商定,但是,具体办法还要容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第一次谈话就这样结束了,第二次的双方洽谈还会远吗?四、张总用“99.5平米的实施方案”彻底打动了李淑贤两人初次见面后,双方都有了初步意向,暂且不说李淑贤,我们先说张总。
站在张总的角度,既然李淑贤有了初步意向,张总肯定不会轻易放弃,于是,他带着老婆和孩子趁过年的机会来到李淑贤家为李淑贤拜年。双方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就进入了正题。张总说道:“是历史给了我一次机会,我要为溥仪先生安排好最后一件大事,我无论如何都要把这件事做好、做细,既要对得起历史,又要对得起将来”,言语之中,透漏出慷慨激昂的信心和决心。
说完,他又说道:“李阿姨满意,就代表溥仪先生满意,所以,有什么要求,李阿姨尽管提出来。”李淑贤听后,慢条斯理地说道:“我的要求并不高,你们陵园的墓地建设标准是1.5平方米,溥仪的墓地要大一些,不能少于6个平方米;我和谭玉龄的墓地不能少于3个平方米,然后,再立个碑就行了,还有,最好种上一些绿植。”“好,李阿姨,您尽管放心,我肯定做得比这还要多”,张总听后,斩钉截铁地说道。
接着,张总向李淑贤介绍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华龙皇家陵园的墓穴标准共分3类:一是骨灰区,占地面积分为1.5、2.0、2.5和3.0四个标准;二是棺柩区,建设标准为占地5平米;三为自选区,占地不小于12平米。”说完,张总直接说道:“我想把溥仪先生、谭玉龄女士和您的墓穴建在自选区的正中央,占地99.5平方米,您猜这99.5平米代表什么意思?”李淑贤听后,摇了摇头。
“故宫的房屋是9999.5间,咱们这个99.5平米就是借鉴这9999.5而来的”,张总解释道。李淑贤没有想到张总会想得这么周全,心里非常赞成这个方案。五、李淑贤为溥仪选择墓葬位置,“这一天天气不错,位置选得非常好”就这样,双方你情我愿,洽谈得非常顺利,接下来,就要确定安葬溥仪的具体位置。1995年1月15日,张总带着李淑贤来到了清西陵,这一天本来就是三九天,按常理来说,应该非常冷才对,可是,这一天却非常暖和,风和日丽的,大家都说这是好日子。
李淑贤跟着张总来到自选区,向周围仔细地打量了一番:自选区的中央距光绪的崇陵宝顶也就只有三四百米,如果溥仪安葬在这个位置,只要一抬头,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父亲;而且这个地方地势开阔、较为平坦,实则一处安葬宝地。李淑贤选定了位于自选区中央的这块地方,张总便安排工作人员用石灰撒上了标记,自此,长期悬在李淑贤心中的一块石头,才算顺利落地了。
墓穴地址就这样选定了,接下来,就要签订为溥仪修建陵墓的协议书和委托书,这样才显得正式,这样才会对双方负责。只见委托书中写道:“溥仪先生是我的丈夫,已于1967年病故;现今我年事已高,且溥仪先生无子女,依据溥仪先生遗愿,经过与华龙皇家陵园张总协商,同意张总全权办理溥仪先生骨灰在华龙皇家陵园内安葬事宜……”看过后,李淑贤便拿起笔在委托书下面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她的手有点儿抖,那是因为她太激动了,我们无法想象她在写字时,她的脑海中会浮出多少过去的事情,这恐怕只有李淑贤本人知道。
签字以后,一位在场的风水师要走了她签字所用的那支笔,虽然这支笔不值钱,但是,它记下了一个庄严的时刻。之后,张总、李淑贤一行人又在墓穴位置取下了破土的第一揪土,这一揪土要在骨灰安葬时,放入墓穴;同时,双方约定10天后举办迁葬仪式。六、迁葬时,遇到了一个小插曲,本以为会有曲折,没想到变成一个“小惊喜”1995年1月26日,本来是为溥仪迁葬的日子,但是,就在前一天,法院给李淑贤下达了一个通知,说是要为《我的前半生》判决著作权。
这下忙坏了李淑贤,是放弃出庭?还是延迟迁葬事宜?不,李淑贤坚决不放弃出庭,同时,她也不愿意延迟迁葬。她和张总商定,为溥仪迁葬的事情按照原计划进行,自己先去出庭,开庭时,迁葬车队就在法院门口等待。好在这场官司打赢了,李淑贤的心情是十分的激动,在场的人也都为她感到高兴,出来法院门口,她就坐上早已准备好的车辆向华龙皇家陵园赶去。
她没有想到出庭的“小插曲”变成了一个“小惊喜”,想必,在另一个世界的溥仪也感到十分高兴。两个小时后,李淑贤与张总一行来到了华龙皇家陵园,这里早已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李淑贤下车后,双手捧着溥仪的骨灰盒放在铺着黄绸子的灵台上,迁葬安陵仪式正式开始。这时,张总请李淑贤发言,在这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李淑贤说道:“今天我很高兴,溥仪有了一个安葬之处,感谢张总,感谢在场的所有人;同时,我也向大家宣布一个好消息,《我的前半生》判决,我们胜诉了,我想,这也是对我丈夫最好的安慰。
”说罢,李淑贤以及在场的人为溥仪深深地行了“鞠躬礼”,然后,在张总和张太太的搀扶下,李淑贤双手捧着骨灰盒走向了一百多米以外的墓穴。来到墓穴旁,张总对李淑贤说:“这个就是您10天前选定的位置,您看,底部是混凝土,周围是岩石,用钢筋和水泥浇筑在一起,这样不易发潮,也非常安全,您看,您还有什么意见?”说完,张总顿了顿,等待着李淑贤回答,此时,李淑贤心情太凝重了,她已回答不出来。
这时,张总又说:“如果没有什么意见,现在就把骨灰盒放进去吧,我们让溥仪先生早点儿安息。”李淑贤便把骨灰盒交给了刚刚跳下一人多深墓穴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郑重地接过骨灰盒后,轻轻放入铺着黄绸缎的水泥棺内,并特意解开包裹骨灰盒的黄缎布,确认好面南背北的方向,再次包好,然后盖上棺盖,窝好钢筋,再浇筑混凝土封死。
就这样,溥仪的迁葬事宜暂告一段落。后记:后来,溥仪迁葬到华龙皇家陵园一事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激起了激烈的讨论,同时,华龙皇家陵园、张总、李淑贤及其养子之间又发生了很多不愉快,这些都是后话。不过,文中提到的溥仪的最爱谭玉龄也确实迁葬到了这里,另外,在这里还为溥仪的另外一任妻子“婉容”修建了衣冠冢,但是,李淑贤百年后,却没有葬到这里。
70岁老人怎么存钱最好?
古稀之年在理财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兼顾收益,同时因为精力有限还要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作为曾经的银行工作者,小编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在理财、存款问题上给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安全性第一、兼顾收益;对于70岁的老人来说,存款的安全性是最为重要的,因此建议以银行定存为主,千万不要盲目追求高息,最好不要购买股票、基金、非固收类银行理财,更不要购买不正规的理财产品。
第二:尽量选择国有六大行;虽然在存款保险条例的约束下,所有银行50万以下的本息存款的安全性近乎100%;虽然国有六大行的存款利率几乎是最低的,但是小编还是建议老人尽量选择六大银行作为储蓄银行,因为六大国有银行还有国家兜底作为保障,比起地方商业银行、地方信用社来说在安全性上又多了一道屏障。第三:兼顾流动性;虽然存款期限越长则利率越高,但是在取消“靠档计息”的大背景下,存款期限越长则代表着流动性越差,提前支取会损失大部分利息。
所以老人应该根据自己未来的支出计划合理的搭配不同存款期限的定存,比如3年期存一部分、2年期存一部分、1年期存一部分,同时根据自己的消费情况保留一定的活期流动资金备用。第四:未来没有大额支出计划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存款期限长的存款;如果在可预知的将来没有大额支出计划,那么尽量选择存款期限长的定存产品,一方面期限越长则利率越高;另一方面老人腿脚不灵活、抵抗力也差,尽量避免聚集、避免出门。
第五:定存载体优先选择存折;目前银行定存凭证载体有三大类,即存折、银行卡、存单。存折是最适合老年人的存款凭证,支取记录都会在存折上体现,存款金额、利率、存款期限一目了然。尽量不要选择银行卡和存单,银行卡在存款金额、期限、利率上没有“书面体现”;而存单不易于保管、易丢失,且一笔存款对应一张存单,对于上了年纪记忆力变差的老年人来说极为不便于管理。
第六:防止“存款”变“保单”;目前大多数银行都承销保险公司的保单理财产品,一些银行和银行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会极力向储户推荐保单理财,对于老年人来说辨识能力有限,更容易“存单”变“保单”。而“保单”理财的收益是不固定的,给出的利率不过是“预期收益”,到期后很可能会亏本,且保单的期限多在5年-10年,还有一些在15年以上,期限越长则风险性越高。
第七:尽量选择离家近的网点;在保证银行信誉的前提下,尽量选择离家近的银行,比如家门口就有建行,那么大可不必跑到离家更远的农行存款。离家越近则办理转存、存取手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越少。第八:妥善保管存款凭证,必要的时候告诉子女或家人存款银行和密码;70岁的老人寿命已经非常有限了,为了避免老人过世后子女对老人存款一无所知的情况,必要时一定要告知子女自己在哪些银行存了款、存款的密码是多少,如果不方便告知可以将每一笔存款的数额和密码记在一个本子上妥善保管。
清朝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是干什么用的?对此你怎么看?
我们在清朝宫廷题材有关的影视剧和小说里,经常可以看到皇帝用金瓜子打赏的剧情,只要他心情好,金瓜子都是一大把地赏赐给后宫或下臣,非常的豪气大方,正应了皇恩浩荡那句老话,激动得受赏者叩头不止,三呼万岁,大谢龙恩。但这只是文艺作品里的夸张,起到营造气氛,强化剧情,突显人物性格的作用。事实上,金瓜子是不能大把大罐赏赐的。
此话怎讲?要说清这个问题,当然要从金瓜子的来龙去脉说起。 其实,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因其形状似瓜子而得其名,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一两左右。一两金子价值不菲,而铸造成金瓜子后价值便更高。因而持有一枚金瓜子就如拥有了一笔巨款,那要是拥有几枚十几枚的话,就是大富,因此一般人是不可能拥有的。
所以拥有金瓜子是身份高贵的象征,那些使用和拥有它的人不是王公贵族,就是名流大贾。但到了明朝初年,已有规定在民间不能流通金银,而到了清朝之后,金银的流通要求就更加严苛,于是奇货可居的金瓜子便成了皇帝独享的御用之物,由他专门用来赏赐他所喜欢的后宫大臣与王公贵族,或者名流大贾与有大功之文臣武将。久而久之,金瓜子就成了皇恩与荣耀的象征,有幸得到金瓜子者,都会将其供奉在客厅中,以此彰显皇恩眷顾。
搞清楚了金瓜子的来龙去脉,也就明了它绝非轻易得到之物,而且即使得到,也不可能大把大把地得到,否则,金瓜子就成了寻常之物,失去了尊贵恩宠的特质。总之,作为皇帝的独有之物,作为皇帝显示龙恩、奖赏下臣的重要物品,它是一种特殊的激励手段,是绝不可能随随便便使用的。 既然金瓜子不可随意赏赐,那么影视剧与小说中的清朝皇帝大把大把赏赐金瓜子,就成了一种戏说,一种虚构。
而作者如此夸张使用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彰显皇恩隆重,彰显对受赏者的宠爱,烘托赏赐的气氛,丰富剧情与人物形象,增加可视可读性,甚至还可由此生发出许多传奇离奇的情节来。于是金瓜子便成了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的一个亮点与法宝。 而夸张赏赐金瓜子的数量,能为剧情加分,还在于金瓜子本身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稀罕宝贝。由于制作金瓜子时,没有固定模具,也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因而世上就不可能有两枚形状完全相同的金瓜子,这就使得碎金子冶炼成金瓜子后,天性独异,古朴可爱,浑然天成,因而成为难得的为剧情加分的道具,为作者所津津乐道。
刘邦和吕后杀害了韩信,为什么没有遭到骂名?你怎么看?
(你给我听着,我不怕挨骂)·你让豹眼怎么看,豹眼实在为难。豹眼不清楚是该骂刘邦呢?还是应该骂题主,还是一起骂。骂名不一定是骂娘才有名,卸磨杀驴,算不算骂名?刘邦、吕后杀掉了韩信,可以理解,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了子孙后代的长治久安。但毕竟韩信谋反还没有形成事实,韩信还在保持着低调。豹眼不敢保证韩信不会谋反,更不敢保证韩信谋反后,刘邦能够摆平他。
豹眼支持刘邦、吕后杀韩信,先下手为强。但豹眼也支持时人和后世骂刘邦、吕后,的确这是他们做的不仗义。骂他们卸磨杀驴是应该的,他们必须听着。即使时人不敢当面骂他们,后世骂他们,他们听不见,但该骂还得骂。虽然后世想卸磨杀驴的人也不怕骂,但让他们知道卸磨杀驴会挨骂。如果像题主说得没有留下骂名,那就该骂题主了。
六七十年代,国人看的“小人书”有哪些?为什么那时很受欢迎?
七十年代还很小,依稀记得小人书很多,像巜刘文学》《智取威虎山》《鸡毛信》《青松岭》等等很多英雄题材,爱国题材,古典文学应有尽有,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携带方便,雅俗共赏,自歌舞厅在街上泛滥后,这种很有趣味的读物终被牒片丶随身听等电子产品替换,再也不见了踪迹,学生及所有青年们的头脑被这歌星,那影星占据,小人书的消失实在是损失了一笔可观的精神财富。
《权力的游戏》真的好看吗,耐心看完第一季,第二季完全看不下去?
个人认为《权力的游戏》无论是从故事背景、人物构造、剧情主线、特效、投资以及演员精湛的演绎上来讲都是最近几年美剧之巅峰。喜欢这种类型的剧到最后都是真的非常爱,不喜欢这种类型剧的人也只能看看热闹了。但总体来说这部剧质量非常高。至于烂没烂尾,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我觉得结局也算圆满。只不过是没按照我们所想的美好结局罢了!。
杭州女子月薪3500干了6年,决定离职后写出7条理由,对此你怎么看?
说那么多理由有什么用?虽然说你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也得到大家的同情和声援,这也是很多人普遍遇到的问题,关键是几个问题,我不是太明白: 1、为何6年一直是3500元,你不辞职?干了6年,一直是3500元,如此之低,还各种加班加点,为何不辞职呢?我们这里,才三线城市(乌鲁木齐),餐厅服务员都是3500元 了(下图),难道你的价值还不如餐厅一个服务员吗?我真是佩服你,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2、是整个公司都是3500,还是你一个人?一个人,多大能力值多少钱,一直没有涨工资,是不是跟自身能力有关呢?我想,在杭州那个地方,一个月3500元,没有几个人能够撑下来,最多半年,早走人了,你能坚持6年,是不是跟自身能力有关?你的价值只值这个钱?我想,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很多人,宁愿拿着低工资,也不走,因为走了,外面世界,极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我们单位就有很多这样的。
3、3500元如何生存的?不管咋说,你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拿3500元,在一线城市生活?在我们这边,3500元都只能保本,如果在杭州,3500元,除去房租水电交通费话费等各种开资,根本没法生活吧,你是怎么过来的? 还有点不明白得是,3500元工资还能去韩国旅游?有存款,还是啃老族?还是家境不错,根本就不在乎这点工资?还是有个有钱的老公资助?4、对于无情压榨你的单位,尤其是私人单位,需要说NO。
如果你一直不说“NO”,你就是被压榨的对象,工资那么低,还不断加班加点,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吸人血的单位,你要学会拒绝,或者早早辞职。 5、它利用你,你就利用单位,充分利用时间,多学点东西,为自己跳槽做准备。如果你真的是想在这个单位学点东西,那么,就要充分利用机会,充实自己,学点东西,为下一步跳槽做准备,你技术牛了、懂管理了、业务能力强了,何愁找不到工作和高薪单位呢。
不知道你是否在6年时间里,学到东西没。 6、6年得到了什么?如果是你技术牛了、业务能力强了,学到东西了,6年,也值了,即便给的低工资,但你却学到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知识和经验,提高了你的能力,积累了经验,也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待6年,也值了,但是,如果6年,你是浑浑噩噩,混日子,那真的是白待了。
美国确诊很快就要一百万了,应该很吓人了,你怎么看?可是我怎么好像没感觉了?
这样的感觉可能也是很正常的。美国确诊病例可能很快就要突破100万了,但是美国特朗普感觉好像也不太紧张,这样就让很多人也觉得有点没感觉了。美国疫情蔓延比较快现在美国疫情蔓延比较快,昨天一天又增长了32114例,累计确诊突破了88.6万例,累计死亡突破了5万例,达到了50243人。上个月18日的时候,美国确诊总数也就是6500例,刚刚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美国确诊总数就突破了88万,一个多月净增为88万,这样的疫情蔓延的速度可以说比较快,可以说美国现在的疫情可能还是比较严重的了。
再来说一下美国各州的情况,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州是纽约州,累计确诊病例突破了26.85万例,超过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一个国家的确诊病例。而美国新泽西州确诊病例马上就要突破10万例,而马萨诸塞州累计确诊也突破了4.6万例,可以说疫情也是比较严重了。因此,从整体上可以看出来,现在美国疫情可能还是比较严峻的,但是特朗普等还是比较淡定的,这样可能也让大家感觉好像美国疫情也不是太严重。
特朗普淡定,准备重启经济从最近特兰普召开新闻发布会的状态来看,基本上还是比较淡定的,特朗普这样的淡定,可能也让大家都觉得好像美国现在疫情也不是太严重了。美国现在虽然疫情蔓延较快,但是美国经济可能已经快受不了了。美国累计失业人口达到了3300万,而美国大型企业好多也陷入困难局面,中小企业中有不少也陷入了经营困难,3000亿美元的政策性贷款已经花完,而美国大型企业纷纷裁员,降薪,这些都对美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美国有些州好多民众已经开始持枪上街,要求取消居家隔离令,这样就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了,也能够高消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疫情仍然比较严重,但是特朗普也正式宣布了经济重启计划,但是让各州根据疫情控制情况选择经济重启的时间。因此,现在虽然疫情比较严重,但是特朗普总是感觉比较淡定的样子,这样就可能让人觉得美国疫情好像并不是很严重了。
历史上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知道姐姐是因为郭沫若而死的消息后,选择自杀了,对此你怎么看?
民国时期有很多出了名的文人,但是这些文人大多数都有着很多段的感情,最有名气的自然就是徐志摩了。除了徐志摩之外,还有一位也是如此,虽然他才情满满,可他却是一个非常没有担当的男人,可以说是特别的风流而且又无情,这个男人则是郭沫若。我们都有了解过郭沫若,也有看过他写的文章,却不知道竟然有两个女人都为他而死,而这两个女人还是亲生的姐妹关系。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处于一个所有年轻人都想自由恋爱的阶段,可是家里人还是那么的封建,依旧想着去包办婚姻,因此就有一些文人想要突破这样的枷锁,比如说郭沫若。郭沫若在年轻的时候,父母就给他包办娶了一个老婆,可是郭沫若对这个老婆没有丝毫的感情,于是就选择留洋日本,并且没有和他的这个老婆生下过一儿半女。在他留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是日本人,名字叫做佐藤富子,虽然女方家人不愿意二人的结合,但是她宁愿和家人决裂,所以就结了婚。
可没想到,就在日本和中国打仗的时候,郭沫若回到了中国,并且把这个女人给抛弃在了日本。在他回国之后,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于立忱,可是郭沫若并没有想和她结婚的意思。因为一个意外,于立忱怀孕了,然而郭沫若却不想让她生下孩子,就让她打胎。于立忱得知后,没有去流产,就自杀死掉了。后来,郭沫若去参加了她的葬礼,并碰到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成为了郭沫若在国内的第二个妻子,那么这边是于立群。
从名字上来看,我们就能感觉到于立群和于立忱是姐妹关系,于立群不知道自己的姐姐是如何而死,就嫁给了这个男人,并且给他生下了儿子。两个人一直特别幸福的生活着,就这样到了晚年。后来,郭沫若因为身体原因过早离去,于立群在给他收拾遗物,竟然找到了当年姐姐写下来的那封遗书,看到遗书之后,她没有办法接受自己竟然嫁给了一个这样的男人,而且这个男人还害死了自己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