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声色犬马,沉迷于艺术与声色之中,在后宫中充实着天下的美女,他不满足于此,经常外出猎艳,流连于烟花之地,在风月场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并有“红楼天子”之称。某日朝会时,韩琦突然来到太后垂帘听政的帘幕前,拿出手中诏书大声宣读:"皇太后圣德光大,答应归政于天子,今有诏书在此,请立即施行。
只是每天活动里的活跃度还是尽量刷完,毕竟生活技能里做的食物、药品可以卖银两,另外一条龙、剧情重温也有机会爆紫装红装,这样一卖,一个号一天也有几十万银两收入,积少成多吧。
不爱红装爱武装,那些“青史留名”的女将都有谁?
忽略文学作品中的樊梨花、穆桂英……真正“名垂青史”的女将有哪些?弃红妆爱武装的她们古代有过将领经历的女子并非凤毛麟角(单独立传是真的罕见),历朝历代史书的列女传或者其他史料里都能找到几个。总体上看,明清时期的女将会比较多,若不论史料长短是非成败,单明朝就能找到近百位。今天,让我们回到过去跟随历史的脚步,结识几位驰马赴军幕的女中豪杰。
1军事统帅、王后与祭司同时拥有“军事统帅”“王后”“祭司”三重身份的女将是谁?并不难猜,只有一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性军事统帅,商人妇好。我们对她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来源于历史书上的“殷墟妇好墓”,再有就是曾叫“司母戊鼎”的国之重器,因为她墓中的“后母辛大方鼎”而重新定名“后母戊鼎”。《国家宝藏》节目中,刘涛饰演妇好,讲述她的传奇故事妇好是商王武丁的三个配偶之一,也是最有能力、最受重视的一位王后。
她的称呼里,妇是尊称,指嫁到商王士的异姓妇女,好(古音子)是她的姓。甲骨卜辞中,妇好经常参与战争、主持国家祭祀。作为武丁时期对外扩张的统帅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商王武丁执政期间的繁盛,妇好打下了半壁江山。招兵买马、征战羌方、讨伐土方、征讨东夷、参与西南巴方征战,与武丁配合打出漂亮的伏击战……妇好的军事活动,涉及了征战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她率领1.3万人征战羌方的事迹。羌方是商代比较著名的方国之一,商朝经常和它打打停停,妇好领导的这次战斗是武丁时期征召人员最多、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军事活动。要知道,在通信不发达、军人数量不似后来动辄几十万的商代,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是一件很考验统帅能力的事,妇好做到此事足见其能力。妇好死后,还有商人向故去的她告敌国的状:庚子卜,殻贞:匄贡方于好□。
意思是,祈求妇好惩罚贡方。商人认为,妇好的在天之灵仍然有能力对付敌国,从侧面反映出妇好在商人中骁勇善战的守护者形象。2领兵突围时她正值豆蔻豆蔻年华是多少岁?13岁。据《晋书》《资治通鉴》记载,西晋颍川临颍(今河南临颍县)有一位小姑娘,13岁就干了件大事。2019年修庆执导的电影《荀灌娘》剧照她是当时襄城太守荀崧的小女儿,叫荀灌,是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后人,自幼好骑射。
当时,其父荀崧被杜曾带领的数万胡骑围困于宛城。兵力、粮草都将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荀崧计划向老部下平南将军石览求救,但带兵突围却没有人愿意去,最后是荀灌以十三岁稚龄,率几十名死士于夜间出城突围,他们一边与敌人作战一边前进,进入鲁阳山才甩开追兵。她亲自面见石览说服他派兵支援,还写信向周边求援,敌人在听闻大批援军赶来后只好撤兵离开。
从这个记载看,荀灌13岁时就文武双全,武可领兵杀敌,文则以口才文采拉来援兵。这位小女将虽然带的兵不多,但能力没的说,毕竟13岁就能以数十人突围万人包围没几个人能做到。3岭南圣母这是一位很少走进我们视野的乱世佳人。南朝末年隋朝初年,百越岭南一带有一位出色的部族女首领、女将军——冼夫人。她经历了南梁、南陈、隋三朝,治理岭南地区数十年,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推动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被隋文帝册封为谯国夫人(《隋书·列女传》),被当地人尊为“岭南圣母”,被周总理称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冼夫人出身世代为南越首领的家族——冼氏。她幼年时就贤德聪明,多谋略,未出阁前就能安抚部众,行军用兵,镇抚越族各部落,勉励亲族做善事,凭信义在本乡形成了凝聚力——海南、儋耳两地归附的部落多达千余洞。一家有女百家求。梁大同年间,她与罗州刺史冯融之子冯宝结为夫妻。成婚后她并没有就此沉寂,而是和冯宝共同决策治理部族。
她是冯宝的得力助手,曾经率领部队与长城侯陈霸先,也就是未来南陈的建立者在赣石会师,回来后对冯宝说:“陈都督得人心值得敬畏,可以助他安邦定国。”她看到了南梁日薄西山的气数,也看见了未来南陈的建立。冼夫人故里可安定的日子没过多久,冯宝去世了。随后,萧勃逝世,朝代更替,岭表大乱。冼夫人在承受丧夫之痛的同时,携幼子冯仆主持高凉郡的政务,维持当地的社会秩序。
永定二年(558)冼夫人让他年仅九岁的儿子率领当地部落首领去丹阳朝拜皇帝。陈武帝很欣赏冼夫人的才干并且信任其品行,破格封冯仆为阳春郡太守,这意味着冯家依然能名正言顺地掌握高凉州军政大权,而冯仆年幼,实际上掌握军政权的就是冯家的当家女主人,冼夫人。后来,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找冯仆跟他一起作乱,冯仆派使者禀告夫人,夫人说:“我为人忠贞,经历现在两个朝代,不能因为顾惜你就辜负国家。
”于是她带兵到边境拒敌,率领南越各部的酋长与陈将章昭达配合,内外相逼,将欧阳纥的军队击溃。冯仆因夫人的功劳被封为信都侯,这是少有的子凭母之战功贵。后来,南陈亡国,岭南几郡共尊冼夫人,号称圣母,保境安民,一直到收到陈后主的信物,夫人才悲恸归顺隋朝。4平阳昭公主放眼隋唐,隋唐英雄系列的演义小说塑造了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将,窦仙童、樊梨花等等,她们虽为女儿身,但文韬武略样样精通,笑傲沙场,不输男子分毫,可她们都是演义中的角色,史料里踪迹难寻。
那是不是找不出真实存在的隋唐女将?不,还有平阳公主。这位平阳公主,不是和汉景帝汉武帝有关系、嫁给卫青那位,而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女,李世民的胞姐。《旧唐书》《新唐书》皆无记载唐高祖三女具体的出生年月,她的故事,从唐高祖李渊的起义开始。隋大业年间,李渊准备起义,发密信召当时在长安的平阳公主及其丈夫柴绍到太原相助。
柴绍和平阳商议后独自前往太原,而平阳被留在了长安。但她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为父亲起兵做了另一番准备——她回鄠县(今陕西户县)的庄园变卖家产,招募了数百山中亡命之徒(这是许多普通将领都不敢干的事),在关内起兵响应父亲。之后,治下不过千人的平阳公主招纳了好几支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其中最大的一支,是“胡贼”何潘仁的军队,有几万人。
据记载她派遣了马三宝去劝降收编,马三宝究竟是如何劝降,平阳是否对马三宝有所指点,史书上都没有详细记载,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何潘仁归降之后,“群贼”李仲文、向善志、丘利等义军也相继归附,平阳之军队势力大增。电视剧《天下长安》中的平阳昭公主平阳公主能镇住亡命之徒、胡盗、群贼这些蔑视规矩的人,在军队内做到令行禁止,足见其谋略魄力与能力。
公主令士兵所过之处不得抢夺百姓财物,令出必行,整个军队作风优良,威名远扬,远近投奔者众。不久平阳公主的军队就超过了七万人。老百姓称公主为“李娘子”,其军队也有了“娘子军”的称呼。平阳到底多厉害?得搞清楚七万人的起义军是什么概念,来做个对比:隋末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支,人数达到数百万,后来汇成三大反隋主力——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军和江淮地区杜伏威军。
瓦岗军顶峰时期人数为三十余万,窦建德手下有十余万人,七万相当于四分之一瓦岗军,一半多的窦建德军。这个数字并不小,要知道,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也不过三万之众。孤身一人以女儿身组织起如此规模的军队,还率军在关中打下一大片地盘,谁也无法否定平阳的能力。与李渊入关的主力汇合、和丈夫重逢后,平阳夫妻二人各率一支军队同攻一处,共破长安,他们都是开国功臣。
论功行赏时,这位李家娘子被特封为“平阳公主”,因其独有军功,每次赏赐,都与其他公主不同。据传,攻破长安后,平阳还曾在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绵山上的苇泽关,即后来的娘子关驻守,娘子关改名就是因为平阳曾率数万军人驻守此地。天妒英才,史书中记载的平阳公主事迹一下“快进”到了她的葬礼——“六年,薨”。和其他公主相比,平阳的葬礼被浓浓着墨,她的葬礼跟一般公主葬礼有所不同,她是以军礼下葬的。
她生前总是亲临战场,身先士卒,擂鼓鸣金,参谋军务,死后也有军礼相送,皇帝还命令有关部门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 “昭”。她成为唐朝第一位死后有谥号的公主,也是古代史上,唯一一个由军队举殡的女子。5杨业妻折氏北宋、女将,这两个关键词一出,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就是“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的故事情节仿佛就在眼前播放。
穆桂英、佘赛花等女将都是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然而,这些情节和人物真实存在吗?戏曲终归是戏曲,“十二寡妇守城”的情节、周云镜、杨八妹、穆桂英等飒爽女杰在目前找到的史料中都没有存在的痕迹,唯一有可能真实存在、能找到原型的,是戏曲中老当益壮,百岁挂帅的佘老太君佘赛花。电视剧《杨门女将(2001)》中的佘太君佘赛花极有可能是《岢岗州志》《保徳州志》里记载的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之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折氏。
在众多戏曲和影视作品中,佘太君可算杨家将里的灵魂人物,老当益壮,百岁挂帅,天子都要礼敬她三分;历史记载中折氏的存在感和威望倒没有这么高,不过她出身的折家是当时的第一将门世家。折家世代居住在陕西府谷,折氏曾祖以来,世袭军职,多次参加抗辽战争,名将辈出,折氏是真正的将门虎女。有这样的底蕴,折氏拥有帮助丈夫杨业屡立战功(号称“杨无敌”)的才能并不让人意外。
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资料能够让我们探寻折氏的生平。6从京口营妓到抗金英雄梁红玉是南宋著名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夫人,本身也是宋朝著名的抗金女英雄,不过《宋史》中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应是她战死沙场后各类野史、话本中添的名字。梁红玉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出身于武将世家,据说自幼就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后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平定方腊之乱战败被杀,梁家落魄,梁红玉沦落成京口营妓。之后,梁红玉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酒会上结识了韩世忠,梁红玉感其平叛恩义,欲以身相许,韩世忠赎其为妾,韩的原配白氏死后梁红玉就成为了他的正妻,一直追随丈夫韩世忠抗金。建炎三年(公元1129),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被封为安国夫人、护国夫人。
后多次随夫出征。建炎四年,在黄天荡之战中,梁红玉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军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从此二人抗金“夫妻店”名震天下。后独领一军与韩世忠转战各地,多次击败金军。电视剧《精忠岳飞》中的梁红玉只是天妒红颜,梁红玉33岁时在山阳一带被金军伏击围攻,伤重落马而亡,死于抗金前线,她的忠勇连敌人都敬佩。
共同征战沙场数载,梁红玉和韩世忠一起看过生与死的挣扎,同样向往驱除外敌国泰民安。梁红玉与韩世忠,生同衾,死亦同穴。7正史为她单独立传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的女性。她就是秦良玉。中国古代正史里,女性事迹大多都被记在列女传里,或者作为介绍其他人的相关人物被一笔带过,能被单独列传的可以说凤毛麟角,在明末乱局中,秦良玉得有多大的成就才能被单独立传以待后人评说?秦良玉是明末于巴蜀一带闻名的巾帼英雄,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
《明史》将她入传,描述颇有传奇色彩:“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远所惮。”秦良玉出阁之前就有胆有谋,擅长骑射,还懂诗文辞章,换句话说,就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这形容很像个彪悍壮实的女汉子,但秦良玉还以娴雅仪度闻名于时……一下子很难想象出她的形象了。
秦良玉20岁时,与四川石柱宣抚使马千乘结为伉俪。当时明末外警频频,为保护家乡,夫妻二人训练家乡子弟为戎旅,以备保家卫国之用。良玉所部之军队称“白杆兵”,士卒皆以白木为矛杆,柄设钩,尾结环。电视剧《传奇女将秦良玉》中的秦良玉不幸的是,马千乘后被宦官诬陷,死于狱中,秦良玉只好“代领其职”。当时正值女真崛起,明万历四十七年女真兴兵侵掠辽东,明军惨败。
朝廷紧急调动劲旅,秦良玉奉诏督师北上,与清兵作战。此次战斗中,所部子弟兵殉国者极多,秦良玉之兄秦邦屏也战死沙场,其弟秦民屏、爱子马祥麟皆受重伤。京师危机解除后,秦良玉便率部返回家乡。崇祯三年,清兵入关,北京再次面临巨大威胁。崇祯急诏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奉诏勤王,出家财济饷”,日夜兼程北上,马还没有解鞍,就先与清兵激战,先后会同友军收复滦州、遵化等地,再次解除了北京之危。
能被单独立传,可能是因为她两次在危急时刻解救明朝的政治中心北京,可能还因为当时的皇帝非常欣赏她。秦良玉抗击外虏有功,崇祯皇帝很欣赏她,赐她“三品服色”及彩缎、羊、酒等物,还亲自写诗四首赐赠,以示褒彰。诗云:其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其二:蜀锦征袍自裁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其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其四:凭将箕帚扫蝥弧。一派欢声动地呼。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凭将箕帚后三字原文为“扫胡虏”,秦良玉玄孙马宗大在乾隆时为避祸,把原文三个字挖去。“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中的“奇”,可以解释为“腐朽得出奇。
”崇祯皇帝用这两句诗讽刺那些堂堂六尺须眉男子,竟不及女子,在国家危难时刻都自顾不暇,观望不前。这种大环境下秦良玉的功绩显得更加突出,值得正史为其立传。“洗却铅粉妆”的背后女将,在古代男权为主的社会中并非“正统”,但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每个朝代都有那么几位女将存在,非正统的女性将领为何会不断涌现?是什么推动了这些女子“洗却铅粉装”,“饮得鲜血代胭脂”?为何史官们也会把僭越当时女性规范的她们记入史册还歌功颂德?乱世出英雄,也出巾帼英雄。
在混乱的朝代,女性将领的数量比相对安稳的朝代多,毕竟时代混乱意味着争斗增多。虽然时局的影响没有性别之分,但确实给了她们展现才能的机会。那单说女将,她们奔赴战场的契机是什么?结合以上几位女将做个分析:关于妇好,零星几句甲骨卜辞中只言妇好曾征战四方,未言其如何成为将军,而且商朝和周以后封建社会的政治环境不太一样,笔者就不在这凭空想象了;小女将荀灌面对的是什么情况?荀崧有派人去求援的想法,但“计无从出”,面对城外重重围困,荀崧手下没有男将愿意“去送死”,这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才站了出来为救父守城出力;冼夫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她本身就是百越岭南的部族首领,成婚前治理部族、带兵征战的经历应该是和百越部族的观念有关,部族内对性别的分工可能没那么模式化。
冯宝和她成婚带有联姻的意味,从史籍描述看,成婚后冼夫人是“辅助”冯宝治理,在丈夫去世、儿子年幼的情况下,她担起了治理高凉的重任,掌握军政大权,但其实南朝对女性将军的认可度没那么高,从南陈不予冼夫人一官半职而将功劳授予其子就可以看出;平阳昭公主在丈夫先行一步,独自留守长安的情况下毅然变卖家产征兵起义,是为了给父亲的起义扫除障碍。
《旧唐书》载:“我一妇人,临时易可藏隐,当别自为计矣”,从此条记载看,平阳在让丈夫离开时是否已有“计”,我们无法确定。不过可能她真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想法,《新唐书》:“主曰:‘公行矣,我自为计。’"不写“易藏匿”之类安抚的话让人觉得平阳可能早有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史籍中折氏有助丈夫立功业之能,其他记载并不全面,我们稍稍结合一下戏曲,她为何挂帅?因家中男儿均战死疆场,在强敌压境、国家危亡的时刻,女人迫不得已挺身而出;梁红玉赴沙场抗金可能和她自身经历有关:武将世家,自幼学武,不排除继承武将父亲遗志的可能,此外主要就是追随恩人、丈夫韩世忠,爱情和家国都要守护;秦良玉身处明末乱局,文武双全的她本身就有家国情怀,和丈夫一起训练家乡子弟为戎旅,很早就有保家卫国的打算。
她带领军队的契机也是丈夫去世,她挺身而出“代领其职”,先后为明廷抵挡数次关键性的侵略……可以看到,战乱四起时,她们身边的男性角色或权利,要么缺失要么弱化,现实的无奈、危难当头的处境让她们不得已或主动地接过军队撑起了一片天。从某个角度看,这些情况就像是男性角色失去活力,无法被选择,女性角色开始进行补位。
作为女将,她们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男性社会分工的职能。可以说,她们都是在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衰微之时崛起。北大教授戴锦华曾说:“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于历史的唯一可能,仍是父权、男权衰亡、崩塌之际。”不无道理。这些僭越了当时的女性“相夫教子”等规范的女将军为何被认可?因为朝廷认可她们的忠君护国。崇祯皇帝对秦良玉的喜爱就是如此,其他女将面临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男子在国家危难时刻自顾不暇,观望不前,女性站出来守护家国,能有什么错呢?国家兴亡,“匹夫”“匹妇”均有责。
正如戴锦华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历史的改写中渐次被赋予了权力秩序意义的‘阴阳’观,固然在中国文化的普遍意义上,对应着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但其间对阶级等级秩序的强调——尊者为阳、卑者为阴,主者为阳,奴者为阴,却又在相当程度上削弱、至少是模糊了泾渭分明、不容跨越的性别界限。”注释:[1]戴锦华《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参考文献:1、《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2、唐房玄龄等编《晋书》3、北宋司马光等编《资治通鉴》4、唐魏徵主编《隋书》5、后晋刘昫编《旧唐书》6、北宋欧阳修主编《新唐书》7、元脱脱编《宋史》8、清《岢岗州志》9、明《保德州志》10、清《晋乘搜略》11、清张廷玉《明史》12、崇祯皇帝赐秦良玉诗四首浅析.茅舍,参见: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0/13/31120031_647086743.shtml13、戴锦华《昨日之岛:戴锦华电影文章自选集》。
《知否》中林小娘想给墨兰陪嫁的“十里红妆”到底有多土豪?
昨天《知否》的剧情中,林小娘向大家展示了什么叫“没有大娘子的命,却偏偏得了大娘子”的病。身为妾室的她,真的是恃宠而骄,可能是盛紘把她保护的太好,在后院里天天不出门的她,居然作起了当小公爷丈母娘的美梦。不光撺掇着盛紘去给墨兰说亲,还编排出墨兰总和齐衡讨论诗词的事情。这想象力,怎么不去写言情小说呢?酸的太可以了。
这也就罢了,母亲总是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最优秀的,想谋个好前程,人之常情可以理解,最多就觉得她有点自不量力。可千不该万不能,林小娘你怎么能惦记着用大娘子的嫁妆来充当墨兰的陪嫁呢?还一张口就按照华兰当年“十里红妆”的场面办,这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啊。华兰能“十里红妆”出嫁,那是因为大娘子拿出了自己的钱给女儿贴补,还有老太太私下给了华兰不少嫁妆,看这一箱子金银珠宝和一箱子银票,都是祖母贴给大孙女的。
加上盛家比伯爵府的门第要低,当然就要多用点钱财充场面。那么这个让女子出嫁气场倍增的“十里红妆”到底有多么土豪呢?能让没脑子的大猪蹄子都厌弃了林小娘,这肯定不是个小数目。古代汉族送女儿出嫁,嫁妆是充场面的最主要因素。特别是官宦家庭,不止要攀比谁家的轿子华丽,还要看谁家的陪嫁出的多。这些陪嫁通常都是装在漆成红色的木箱子里抬走,装不下的大件就直接刷上红漆抬走。
为了女儿今后的生活无忧,富裕家庭会尽力多的带嫁妆,这些物品不仅有大件的箱子柜子,连鞋袜衣物,被褥布匹,甚至连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玩仍也都包括。说是搬走了一个小家也不为过。这么多的东西,送亲队伍的人数又众多,远远望去一片红色。于是古人就夸张了一下,说嫁妆的长度连起来能达到十里,就成了“十里红妆”的由来。古人的丰厚嫁妆,不止有物件和金银珠宝,还有田地铺子等等,所以人们又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形容女子的嫁妆众多。
大娘子娘家的官位比盛家要高,收入也更高,为了让这个嫡女过的舒服,怕是二十里的红妆也给的了。这才能给华兰出嫁贴补出“十里红妆”的规模。而林小娘的娘家早已败落,跟着盛紘简直就是从地狱到了天堂,全靠夫家的怜惜才有了点小产业,哪里能贴给墨兰这么多嫁妆来弥补门第的差距呢?再说墨兰那个风情样子跟正经做人的齐衡也不般配,就算抛开门第差距,再补上丰厚的嫁妆,齐衡的郡主母亲也不可能让墨兰进门。
被誉为“红楼天子”的宋代皇帝宋徽宗为何喜欢宫墙外的野花女子?
文/时针宋徽宗是一个在皇帝这个行业别具一格的人,知名度也相当的高,他为人所周知并不是说他有多少功绩来比肩“唐宗宋祖”,而是他在文学上面的造诣以及风流的天性。假如宋徽宗不是一个皇帝,他在诗词,书法,音律等各方面的造诣,也绝对是文艺界的一颗最亮的星。除此之外,他还爱好与开封的诸多歌妓往来,也留下了不少风流韵事。
宋徽宗声色犬马,沉迷于艺术与声色之中,在后宫中充实着天下的美女,他还不满足于此,还经常外出猎艳,流连于烟花之地,在风月场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并有“红楼天子”之称。宋徽宗与京城名妓李师师的二三传闻,成为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俨然成了当时的大明星。宋徽宗曾与臣子共约李师师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李师师是开封有名的歌妓,连宋江等人都知道要借助于李师师与皇帝传话,可见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
李师师何许人也:李师师,汴京人,本姓王,工匠之女,四岁丧父,遂入娼籍李家,后来成了名噪一时的京城名妓。色艺双全,慷慨有侠名,号称“飞将军”这样有名的歌妓,宋徽宗肯定早早的就去拜会了,在民间野史中还曾经记载,宋徽宗为了掩人耳目,还修了一条密道,方便宋徽宗与李师师往来。那么他与臣子共会李师师是怎么回事?李师师本身就是一名歌妓,她从事的行业就导致她所接待的客户并不太受自己的控制,而宋徽宗在前面打了个样,宋朝的其余文人与官员也附庸风雅,于是烟花之地还成为了文人雅士聚集之地了。
不少的诗词歌赋,其实都是文人送给歌妓的,当时的周邦彦也心仪李师师,趁着宋徽宗那几天感冒,好不容易约到了李师师。结果两人还没有吟诗作对,也没有唱上一曲,就听到门外传来了宋徽宗的咳嗽声,原来是宋徽宗带病寻访烟花之地,他真的非常的敬业。除此之外还带了点水果,自然也是非常的贴心。于是就有了一代才子周邦彦,躲在李师师的床底下,周邦彦一夜无眠,因为他怕自己睡了觉一不小心打呼噜,二者是他的确非常的郁闷,根本没有心思睡觉。
他趴在床底下,眼见屋里发生的一切,有感而发作了一首《少年游》来记述当晚看到的一切,想来周邦彦的内心定然是郁闷异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简单的赏析一下,宋徽宗不是感冒了,带了一个大橙子。词中的意思是切橙子的刀明亮似水,果盘也白的像雪一样,李师师用纤细的手指拨开这大橙子。
屋里点着的香烟雾缭绕,两人相对而坐陶醉在这迷人笙乐之中。想来天色已经不早了,李师师试着问道:“你在哪里过夜呢?外面天气寒冷,霜也结满了道路,骑马也不安全,不如就不要走了”。估计听到这话,周邦彦的心都在滴血。宋徽宗为何钟爱宫外的野花女子从人性来分析,虽然宋徽宗后宫美女如云,但是哪怕是皇帝再有权力,他仍旧没有办法将天底下的美女全都收到自己的后宫。
后宫中的女子,每天都想着怎么讨好皇帝,她们表现出来的姿态千篇一律,时间久了就感到厌倦了。宋徽宗人性使然就琢磨着怎么找点不一样的感觉,李师师作为都城的明星,宋徽宗必然要去一亲芳泽。烟花之地的女子与宫中的女子必然是不一样的,于是宋徽宗也就喜欢上这种不一样的感觉了,自此踏上一条寻花问柳之路。还有一种解释,当时的歌妓是才艺双休,并不单单靠长相卖萌,她们大都有着很高的才华,这让本身就饱学诗书的宋徽宗按耐不住,总想与她们切磋一番,然后接受那爱慕的眼神,这种虚荣心也使得宋徽宗多次不顾及身份,跑到烟花之地。
如果明朝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会成为第二个南宋吗?
首先,“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明朝皇帝们从来没有自己说过,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其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明朝皇帝倒确实是做到了。从朱棣迁都北京到朱由检煤山自缢,276年轮回下来,倒成了个完美的诠释。那么,如果崇祯帝像南宋皇帝那样南迁,会不会也和南宋一样,至少能偏安一百多年呢?我的观点是不会。
虽然都是女真,但是金人和满清还是大不一样的。一是体量上。金国灭掉辽国后,已经占据了它除蒙古以外的大部分土地和人口。大体上,包括投降的契丹、汉族等各族人口在内,有500多万,女真本部落的人口,也达到了100多万,这样的体量,比八旗高出几个数量级。从努尔哈赤到多尔衮,两代人征战数十年后,满清的体量总共也就只有几十万人,多尔衮出兵山海关时,能带出来的兵力总共是十万左右,这里面已经包括了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在内的兵力,留守沈阳的只有一万多名老弱残兵,而对金国来说,拉出一支十万人的军队并不吃力。
以金国的体量,尚且无法在北宋南迁后一口吃掉对方,以满清的体量,如果崇祯南迁,更没有可能迅速入主中原。二是局势上。金国吞下辽国后,形成了对宋朝的强大压力,时时刻刻虎视眈眈,想要出兵灭宋,并且它确实有这个实力。对满清来说,并不是这样。当时的局势,可以说是天下三分,除了满清,还有个李自成。满清急着要入关,李自成急着要拿下山海关,这两股势力的决战在所难免,否则李自成就被夹在中间,两头挨打,拿下山海关,可以避免被清军包抄。
以李自成在北京的表现来看,吴三桂肯定是不会降顺的,他很可能还是按照原来的剧本——与多尔衮合作。这样,李自成还是将被击败,而以他对明朝官绅的政策,还是会民心尽失,仓皇逃回陕西。那么,如果清军能拿下北直隶到山西的地盘,能否威胁南京呢,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清军入关之初,并没有民心支持,许许多多明朝官绅都南下逃到南京弘光帝那里,而如果坐镇南京的是崇祯,号召力必然更大,清军要想收买民心,是难上加难。
另外,清军赶走大顺军后,它在北方的统治并不稳固,时而爆发起义,而且打出的都是明朝的旗帜,这是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假使崇祯出兵北伐,后方不稳将使满清疲于应付,它要消化占领地,没有十几二十年很难完成。而南迁的明朝,和西撤的大顺会给它这个时间吗?我看不会,反而会趁机卷土重来,收复失地,如果得不到汉人的支持和效忠,满清根本无法长期维持在关内的统治,退回关外成为必然。
三是收复失地的决心上。南宋偏安一隅后,皇帝没了进取之心,就算有岳飞这样不世出的将领,赵构也不打算收复故土,反而担心岳家军坐大,害死了岳飞,自毁长城。这种情况,在明朝皇帝上不会出现。崇祯虽然能力平庸,但性情刚烈。在关外与满清死磕时候,满脑子想的就是如何复辽。如果退到南京,恐怕时时刻刻想的,就是如何恢复北京。
明朝的其他君臣,对于北伐也始终念念不忘。从“弘光”“隆武”等南明皇帝的年号上,就能看得出来。弘光——弘扬大明,恢复故土。隆武——效仿汉光武帝故事,再续大明。绍武——继续隆武之政。弘光朝非常昏庸,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曾经组织了一次失败的北伐。隆武朝,皇帝并没有兵力,军队大部分都被军阀郑芝龙控制,就算这样,还是发动了几次北伐,有内阁首辅黄道周的悲剧北伐,湖广总督何腾蛟联合湖南巡抚堵胤锡的收复湖北之战,还有何腾蛟自己发动的一次湖北战役。
某日朝会时,韩琦突然来到太后垂帘听政的帘幕前,拿出手中诏书大声宣读:"皇太后圣德光大,答应归政于天子,今有诏书在此,请立即施行。谁知帘卷了起来,里面已不见曹太后,只有天子。因为太后不再手握玉玺,韩琦就放心大胆地来到帘外,请求太后撤帘,大意是说天子众望所归,万民敬仰,何况天下事很多,已让您老人家操了不少心,您就归政吧,让皇帝劳心劳力去。